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世界速读:王阳明和弟子的两段对话,揭露了天道和人道,影响后世五百年


【资料图】

人性有善有恶。关于人性的善与恶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有过争论。儒家早期的思想家孔子、孟子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,是从娘胎里就已经形成了的。例如,看见父亲、母亲就笑,就伸手要抱,要亲近;看见有人装出要打母亲的样子,就呱呱大哭。古代的童蒙读本《三字经》,开篇就说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”。战国时期,战争连绵,天下大乱,人心叵测,偷抢盛行,杀人越货之事屡见不鲜。于是,战国晚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就提出:人性本恶:人生下来,性情就是恶劣的:见人有东西就想偷想抢;见活却不想干,只想不劳而获……所以,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造人的恶劣品性;否则,人人品性都恶劣,天下无法安宁!善就像花,恶就像杂草。花要悉心栽培,草要勤恳铲除,否则生长很快,把花都掩盖了!花就像是社会中的君子,草就像是“小人”,即普通人。品德良好,有学问有才能的才能称为“君子”。君子毕竟是少数,而“小人”是多数,这跟世上花少草多是一样的。其实,对于花和草还应该辩证的看待。即花中有丑陋的花,有带毒的花,并非全是美好的,就像君子队伍中有真君子和伪君子一样;而草也有香草,有草药,并非都是应该铲除的。这是唯物辩证法教给我们的一条为人处事的原则。

标签:

上一篇:焦点简讯:苹果平板投屏到电视(苹果怎么投屏到电视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
猜你喜欢
精彩推送
社科